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www.holyheart.org.tw, www.holyheart.com.tw, Taiwan
TEL:+886(0)33788755 ; FAX:+886(0)33787652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長期讀者 黃文鶯 師姐 閱讀《大道天德》後 心得分享~



各位前賢,大家好!


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二冊《大道天德》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人的九識(二)

   舌根對味塵產生舌識。舌能嘗萬味,一切食物,經過口舌之動進入身體,轉化成養分而滋潤全身,維持身體的健康。由於人處於五濁惡世中,若不慎選食物,一味胡亂飲食,就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因此,在食物選擇方面,味覺可謂相當重要。
舌除了能嘗萬味,還有言語功能。舌之啟動,能言善語,亦能言惡語,一切禍福就在舌之啟動與閉阻之中。因此要注意口德,莫要以言語傷人,給自己招來禍害。實際上,口舌的根本是要人能以利己利他之言詞,廣渡眾生,造就自己,也造就別人。
身體與外境接觸產生身識。有了身觸,人才能覺知炎熱、寒冷、疼痛、快慰。若沒有身體的觸覺,人就不能感知氣候的變化,也不能保護身體免受傷害。身觸之本能,是要眾生以有用之軀,體驗人生,彰顯佛性,造就人生圓滿因緣,從而覺察自己真正是誰,也就是能把佛性落實于人生(性)上。
    人通過眼、耳、鼻、舌、身,將外緣資訊傳至意念中,產生思考意識,經由意識傳至心靈(大腦)對資訊分判出接收與不接收,再向外傳送,從而造就善惡因緣。在因果論中,若無意念主導,就無法成就因緣,造就事務。
人之意念是心之週邊,是同外界發生關係之主導,如同猿馬,捉摸不定。若無修持,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與驅使,從而使得清明的自性蒙上塵垢,讓自己的身心在煩惱苦海中流浪不已。
因而意念法則,就是要能明瞭人之本質與原來,從而清除業障,回歸原位。

人的第七識——末那識

對人來說,眼、耳、鼻、舌、身五識為境塵外識,意識為心內境識。但外境因緣進入意識思考時,若沒有第七識末那識的分判,也難成就任何因緣。 因而末那識在人之因緣接觸上,是主導外塵境的關鍵,也是人身的煩惱根。
末那識雖是煩惱之根,但若能善加利用也可成為菩提種子的來源。所謂煩惱生菩提。
此識最會分別,世上一切不平、不和都是因有分別心而起。若能將此識轉為平等性智,就是把煩惱轉成菩提了。要明白世上萬事萬物在相上雖有分別,但其本質卻是一樣的,都是由“道”生成。
要善於分別一切,但不作分別想。善於分別,是讓我們能去惡就善,多做利人利己之事;不做分別想,就是要我們愛人如己,愛物如己,要明白萬物本為一體的真理。如此就可將煩惱的人生轉變成快樂的人生。

認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人通過眼、耳、鼻、舌、身五根與外五塵色、聲、香、味、觸發生作用,第六意識則對由此作用產生的資訊進行接受、思考,而第七末那識則對接受的資訊進行分判,再傳導至第八阿賴耶識進行貯存,所以第八識又稱藏識。這些貯藏在第八識的資訊就是因果種子,待機緣成熟,就會顯現果報。
要想減少業障牽纏,就不要造惡因。而要想摒除外境的不良誘因,只有將第六意識轉化成妙觀察智,同時要將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這樣才不會對萬事萬物有任何私見、偏見,才會將外界資訊真實地傳達至第八阿賴耶識,如此第八阿賴耶識就不會有任何不良之堆積,而轉變成大圓鏡智,如鏡子一樣實事求是地反映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此謂如來不動之本心。
    
第九識庵摩羅識

庵摩羅識是真如本識,為無垢識。人若想脫離生死輪回,自在逍遙於任何空間,就必須進入第九識——庵摩羅識。
在人身的經歷上,每個人經由前五識對外境的癡迷,第六識心念的接收,再入第七末那識的分判,傳入第八阿賴耶識藏庫貯藏。這些貯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待機緣成熟而產生各種果報。
凡夫一向執有生心,固執己見,剛愎自用,致使阿賴耶識有許多不良的堆積,而使第九識——真如本性得不到彰顯,使自身在生死苦海中流浪不已;小乘之人一向執無滅心,灰身滅智,如枯木寒岩,使真如本性的妙作用難以得到發揮;菩薩與佛不執有無,既不生心也不滅心,不受人之善惡喜好影響,無為而無所不為,舉手投足皆是真如本性之妙作用。
 凡夫要想彰顯真如本性,必得精進用心於般若大智慧的提升,經由人間種種的歷練、考磨,而達到真正開悟的境界。煩惱生菩提,煩惱如種子,智慧為萌芽。佛在心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