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三冊《大道回歸》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真心、真意、真情
人誰無真心?一轉便非了;人誰無真意?一雜便亡了;人誰無真情?一偏便差了。
初心為真,變幻即為假心。始意為真,計較即為假意;至情為真,乖戾即為假情。所謂初心者,即固有之心;所謂始意者,即朕兆之意;所謂至情者,即本性之情。由真心發而為真意,由真意發而為真情,真情為自然之情。心中有真意真情,情中方見真心真意。
人不真心,即無真意,無真意即無真情。若私欲不絕,則難有真意真情。修真之道,要從意始,意者心之法,心發意隨,意發中誠,身行合理;意存至誠,心則大中至正。
故意誠心亦誠,心所發之情亦誠!《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情若不誠,見之於言,則言不由衷;見之於行,則行不率性。
故修真者,當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於舉念發言時,提起天良,放下私心,不可疑二其心,混雜其意,誤用其意,方為真心、真意、真情。
自性佛性
自性佛性
靈魂為了要體驗大道的奧妙無窮,體驗自己真正是誰,創造了這個相對性的物質世界。然而,人在相對世界呆久了,反被自己創造出的凡塵假景迷惑了,忘記了自性具足一切,能生萬法,只一味向外求取,將本有之東西拋棄不顧。弄得心靈常常感到落寞空虛。
眾生自性被迷障了,使得佛性亦無法彰顯。要明白佛與眾生是一體的兩個面向,僅在迷與悟之分別。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佛性與眾生性是同一生命能量不同層次的體現。若能了悟眾生之性,即可了悟佛性。
佛性是生命能量最高層次的體現,只有在心靈回歸自性時才能得到彰顯。所以要走向內心,往內去思察,才可明白自己之本來,如此才能將自性提引,佛性彰顯。
為何世間許多人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心靈依然會感到落寞空虛?那是因為許多人不知道,人的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並不是獲取最多的物質,而是成佛,與神合一,與道合一,那是想回家的渴望,想再度變成神的身體之一的渴望。要否認它是困難的,但人類每天都在做這困難的事,這就是人生感覺如此困頓的原因。
眾生本靈由無極理天來到這個有極相對世界,是為了要體驗自己真正是誰。為了要有這個體驗,靈魂才進入身體,而身體才有生命。要明白人的本質就是佛,只有成佛,也就是與神合一,與道合一,重新回到無極故家鄉,人心才真正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否則,無論你獲得多少物質財富、名利地位,你的心都不會感到滿足。
為何眾生落凡後難以歸返呢?那是因為來到凡間日子久了,眾生被自己創造出來的花花世界所迷惑,把本性迷失了,在迷失中將稟性當作是自己,因而無法彰顯自己的本質,無法回復清明本性,不明白自己為何要來到人世間?來到人世間要做什麼?亦不明了自己就是佛體。因是用稟性作人,故無法回歸自性,無法達到歸返之目的。
雖然人心深處皆盼望能早日回歸於無極天界,跳出生死煩惱苦海。但是如果眾生稟性不能棄除,要想歸返無異緣木求魚。歸返無極的條件,就是要將自性彰顯出來,以自性去行事,不用稟性為人。若能了悟初因(第一因),在初因上求取自己之本來,不受五塵境迷惑,即能達到回歸之目標,在人世間,即能彰顯自性是佛體。否則任憑如何行事皆難以回歸無極理天,難以回歸于大道。
一如 2010.09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