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三冊《大道回歸》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運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告訴我們行天地之大道必要以天下為公,在無私、無我之大愛中,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為無執的心量成就萬物,與天地合而為一。
眾生皆具平等佛性,佛性是生命能量的最高層面,就是萬物與我為一體的最高喜悅。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彰顯佛性,行天地之大道,則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人人都將生活在祥和、喜悅之中。
然而,現今功利時代,因科技文明資訊廣開,眾生追求物欲,人人皆向外求,向前(錢)看。不尋找自己內心佛性,因而迷障了自己,也迷失了人生方向。因為不明自己內心真正的尋求, 所以常常感到空虛落寞。
要知道,人的真正生命是靈魂,而靈魂所追求的就是最完美的顯示自己,把生命最高層面的能量,也就是佛性彰顯出來。如果不明白這點,則無論你在物質世界中得到什麼,你都不會感到滿足,你都會被落寞、卑微、憂傷之感所包圍。
求佛不如求己
現今科技的文明,物質的豐富是前所未有的,但人心靈的落寞空虛也是前所未有的。
這都是因為眾生受凡塵假景迷惑而迷昧了本性的結果。眾生不知自性具足一切,一味向外求取。向外能求得本身所具有的東西嗎?不能!向外求得之物,皆是假相!
眾生在迷障中不瞭解本身具足一切,只知向外看而不知向內觀,喜歡向外求名求利。即使能求得外在之境物,也僅是曇花一現而已。
眾生皆是向外求佛保佑,不知真如佛性是自性所具備,非是向外求得。佛本眾生,眾生即佛,眾生與佛的分別只在迷與悟的不同。
眾生若能明白自性即是佛性,能常向內觀照自性,守護自性,開發自性,就會發現自性原來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是一切歡樂的源泉。所以說求佛不如求己。
初心
人的初心就是道心、本心、聖佛之心,是萬事萬物之起源,如無初心,就無人之作為,也就無法成就一切事務。
人之初心無善無惡,無分彼此,無分你我。僅是在於動後,即有善惡好壞之分別。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必看初動之念。若是初心不變,一切從道心出發,則由於道心就是純粹的愛,所以由道心發出的行為必定是和諧的、美好的;若心賓士向外,參入了心智妄想,就會有你我分別,如此往往會造下業因與果報,是好因、好果還是壞因、壞果就看人之作為而定了。
一如 2010.09.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