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www.holyheart.org.tw, www.holyheart.com.tw, Taiwan
TEL:+886(0)33788755 ; FAX:+886(0)33787652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長期讀者 黃文鶯 師姐 閱讀《大道規範》後 心得分享~


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五冊《大道規範》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唯識行徑

  在人世間,必要將唯識理論奠立於自己的心性中,把唯識觀念建立于自己的本心中,以此開展自己的人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把持自己應行的方向,不入於無明與未知的迷境。
以唯識理論作中心思想的基礎,建立唯識觀念的轉換,必能成就唯識行徑的落實。否則即無法跳脫三度空間輪回的相續。在聞、思、修三者相合的思想觀念中,必要通過靜慮過程,把阿賴耶識中不良含因棄除、沉澱,才能將善德種子,善德因緣造就與成長。儲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真如佛性才能入于菴摩羅識,才不會退轉于阿賴耶識的垢化。
  心境的轉換,即是通過唯識行徑的落實,心念意識來實現。在生活中,能否真正作自己的主人,就看自己對自己的每個念頭、每個行為是否都了了分明。在唯心所造,唯物所成的時間、空間、環境中成就自己。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以唯識作基礎,通過“老死、生、有、取、愛欲、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的串連,把唯識基礎的理論作一整合的發揮。
   唯識行徑以人類的“老死”作基礎,此老死並非只是一個生命的結束,而是有情世界中任何事務的結束與滅失!因已結束了、滅失了!才能有“生”的初始!有情世界中,一切皆是實際的物質,若是把實際的有情世界以空看待,就是著於頑空。倘若入於頑空境界,任何人皆無法“有、取”,如此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必須以“有”之存在,方能達至“取”的走向。又人類所以有“取”的行動力量,是因為有“愛欲”的觀念。
   “愛欲”是把自己所喜歡的加諸於自己,即是“愛欲”的享受,因而“受”就是意願的承擔過程。如何能把“受”來展現,而不變成貪?即由受之欲而成為“觸”覺。觸是接納一切,由“六入”的眼耳鼻舌身意而動“觸”,即在於有感而發,方能把“觸覺”形於外。通過色受想行識的展現,由色聲香味觸法來成就“六入”。即眼觀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動觸、意念法,而入於末那識的思惟轉換。經由“六入”的“名色”,促成“識”在第七末那識的傳導中,經分判入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儲藏。經由發展“行”動,而本身是否會遭逢“無明”的阻擋,是無法了知的,此即是十二因緣的“逆觀法”。
   十二因緣的“順觀法”,即是破“無明”的迷思。由於無明是初因,又是本身的未知,因而一切皆在迷思與未知數中。把“無明”來創造發展後,即是“行”之動。“行”之動尚未發即是“識”的轉換。“識”通過第六意識接收而起法界一切,即現象實在界。經由眼耳鼻舌身的集合,加上意念的發號施令,才能有“名色”的促進!“名色”是不動於境,本身欲如何是由外境影響
    外境的一切通過“六入”的觀察感覺,而有“觸”。有“觸”覺,必有“受”。“受”之本身即意如何,不是外境所能主導,而是內境所形成,若無“愛欲”,必難向外去攀緣。因攀緣是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拋棄自己厭惡的,即形成了愛欲的“取”向與捨棄,通過“取”之過程,方能有“己有”之存在。在“有”之過程中即把事務來“生”起,一切事務與物品放久了,必是待時而入於滅。任何事務與物品及眾生皆是如此!因而在“生”之過程,必須建立起“老死”的思想觀念!這是在學習唯識行徑與觀念的理論中,必須要有的基本概念,否則欲修唯識必難以成就!
 因唯識是將佛性佛種的淨化,淨慮過程來奠立、來創造。故修持任何法門,如果不能棄除阿賴耶識中的垢識,必難以歸返極樂世界及無極理天、虛空天界,因為垢識把本身的靈性拖住了!無法使其輕盈回歸,又在自然而然的大道中,人的本性、自性、佛性都被垢識束縛左右,受到拖累。現今眾生若不能在阿賴耶識中,把垢識淨化,欲歸返簡直是緣木求魚。


六道輪回

眾生在六道中反復輪回,不是外境主導,而是內境靈性自我的演繹!其最主要的是執持性所使然。所以執持力量是六道輪回的原動力!
如何通過靈性的淨化及自我反思,跳出六道輪回,就必須上求智慧,通過聞思修的調整,把原本固化的思想觀念作一滋潤,作一改造。眾生無法回歸的盲點就在於無法透視其所聞所言,是真正實義〈實說〉,還是方便權說。每位眾生皆盼能入于天道,入于菩薩、佛果之道,為何不能照己心願而達成,即在於執持力量加思想固化,即由自己所作所為來決定是上升還是下墜,並非由上蒼來替自己作決定。
  唯識理論的觀念加行徑,促成十二因緣把眾生入於六道輪回的相續。每位眾生皆以自己的方向與智慧而達成上求與下墜之分差。如何破除此迷障?必要經過教化,加強建立中心思想的樞紐,才能轉換三度空間的輪回相續與執持力量。如何達成即在教化中成就自己思想的轉變,成全自己含因的改造。

業因改造

因能成果,此乃不變之定理, 否則佛家的一切作為必無法開展。道家說“好心有好報,壞心有壞報”,儒家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都是因果法則的印證!
改造業因的根本方法就是不造因,如此就不受因果的束縛。倘若因已造下,在因尚未成果之前,即尚未遇到因緣和合的促成之前,可通過人的心念意識來改變業因,從而達到改變果報的目的。在惡業果報來臨前,若能以懺悔心、感恩心、回向心去面對,必可減少惡業果報之磨難。對於善德因緣果報,若能以平常心、平等心、謙卑心來看待一切人事物,就可延長福運善報,否則若存有貢高心、我慢心、驕傲心,就必會減少與縮短善德福運!
   所以說控制你的意念,就是控制你的命運!
 
歡喜感恩

福德財運,是眾生夢寐以求!但若不能以真理、智慧來培植福德財運,就會使自己在求得福德財運時,迷失自己,增加造業的機會,使自己的靈性受到戕害。因此眾生,必要先學真理,才在福德財運中成就自己,成就別人。
面對人生的各種境況,若都能以“感恩心、歡喜心”去接受,尤其在遇到橫逆及種種不如意時,能以懺悔心、感恩心、歡喜心去面對,必可讓自己與福神、財神兩相契合,從而成就自己的福德財運,更可消除冤親債主的討伐。歡喜心、感恩心、成全心、甘願心正是消除業因業果的最佳良方。反之,若常常升起的是“怨歎心、不平心、嗔恨心”,就會使福神與財神不敢靠近。
    若能滿心歡喜去面對每一天的來臨,在感恩中去成全自己與眾生的每一日,則每日都會過得快樂逍遙。如此的人世間生活,才是真正的愜意!
 
觀念轉化

在日常生活中,眾生的思想行為一般都是受“前導意識”的影響,念念相續不斷,此“前導意識”即是累世含因,是以往已經形成的思想觀念與認知。若沒有創新的思想觀念,就必然在舊思想觀念的束縛下,永在因果輪回中打轉,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若能改變思路,轉變思想觀念,或許可以化解磨難,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人生,甚至能夠斷除業因、跳出三界,不受輪回束縛。
  由於眾生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認為自己才是正確,如此就容易形成思想固化與行為偏差。倘若思想觀念已固化,想改變業因就比較困難。
所以要想在人世中有成就的機會,就必要能夠轉化思想觀念,在思想不固化中,將自己來改造,外在客觀條件雖然沒變,但心境卻可通過思想觀念的轉化而得到改變。
而當你一旦找到了內在和平,則任何人、任何事物及任何外在的處境狀況都不能再是你心境的創造者,不會再是你生存經驗的起因。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摒棄肉體的一切事物,而是意味著你開始真正以主人翁身份來創造美好、輝煌的人生並充分體驗肉體的存在及其一切歡悅


                                                                   落實生活

修持、改造,必要落實於實際生活,否則若僅為修持而修持,必難以實現對思想意識的改造,因而就難以成就自己。
在修持過程中,不以修持而疏忽日常生活,能了知因緣果報的形成,就必然會減少造業的機會,如此也就可增加自己的福報,化解諸多的困境與磨難。 
     不為修持而修持,不脫離人道生活。在實際生活中,破除迷思,認識到人生的每個境況都是提供給你體驗自己真正是誰的機會,如此才能使自己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當下實行

    修持落實于人生的過程,就是要能當下實行。眾生皆有怠慢的個性,一件事情,往往是能拖即拖。若常抱著這種心理,必難以開展一切因緣和合的創發。
    若無法把握當下,時效與因緣稍縱即逝,如此可能失去一份善德因緣,把自己本身應得的福份抹殺掉了!
    要活在當下,思想觀念不可固化、不可執著,不可驕傲自滿,不可認為我最優、最大。要將思想一直保持在清新的境界,永遠都能容納他人的意見,接受更新的思想。
    落實人生在當下實行,是每個人應行的本份,若一味拖拉,必永遠都無法將自己來改造,來成就。把握當下,當下實行,真正落實于人生。要知回歸不是在歿度之後,而是在當下的實行中。
  
修持之道

修持就是改造障礙自己成長的毛病,是以自己所行所為來暢真理于人世,應不受束縛才是。
修持過程中,雖然有很多戒律,但要了知這些戒律並不是用於束縛你的,而是告訴你,若你不去犯這些戒律,你就是走在通往佛國的道上了。如此你就不會受戒律的困擾。戒律是成就眾生的天機,是修持的根本。
明白了戒律的作用,就不會去犯,那麼戒律對你來說就不是束縛與限制。否則若是因修持而受到戒律的束縛與牽絆,無法敞開心胸去做應行的事務,如此心不開朗,意受限制,行為又怕逾越戒律而受罰,必無法用“清心”來修持,更無法讓自己進入逍遙自在的修持過程。這就脫離了修持自在逍遙的規範,決不是修持應有之道!
真正的修持過程應是越修越快樂!越修越自在!越修越逍遙!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改造不良的業因過程中,對自己的所行所為能負責。促成自己所行所為不受固化,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實相。

心無掛礙

只有心無掛礙,才能自在逍遙地生活、逍遙自在地修持;只有心中清澈又無雜念,才能在自己的所行所為中,做自己的主人。若有太多的掛礙,就無法暢心懷而成就自己、成就眾生。
心無掛礙,就在於能把自己放開、放下,能夠同宇宙、天地、眾生相互融合。 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能真正明事理、悟真理,而非僅是道理。一切障礙,必須要用真理才可破除。
 要明白人世間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性創造出來的產物,是用來讓你體驗你真正是誰的幻相,沒有一樣是值得你抓住不放的。而真正的你就是那美善、慈悲、喜悅和光明,是寬恕和耐心、力量和勇氣,是困難時的援手、悲傷時的慰藉、受傷時的治癒者、迷茫時的老師,是圓滿的智慧、宇宙的真理和無限的愛,是永恆存在的創造性的生命能量。若不瞭解這點,就不可能做到心無掛礙,就必然無法同天地宇宙相互契合,就會因執著於假我而不斷造業、受業,永在生死苦海中流浪。
要明白人生的數拾寒暑,同天地的長遠相比是極其短暫、無奈的。同宇宙相比,人生更是如同螻蟻、蜉蝣一般。所以只有將自我放開、放下,將自己與人生、天地、宇宙相互融合,如此才能在人世間真正做到了無掛礙。人生的過程,若不能放開、放下,使自己與人生、天地、宇宙相互結合,必然只是在做下世再輪回的準備而已!
故看開一切,明白真相是人生修持的基準點,更是在現世中改造自己,轉化業因的必要條件。
福慧具足

 眾生在人世間,若欲具足福德的無窮,必須用智慧才能開展。智慧與福德必須兩相具足才能在修持的過程中,真正逍遙自在,了無牽掛,了無掛礙,有真正的成就。仙佛菩薩都是因為不僅有無窮盡的智慧,還有無窮盡的福德,才能有所作為來成就眾生。
  因仙佛菩薩聖神皆從眾生的利益出發,創造福田德澤眾生,方能有所成就及無窮盡的福德。而眾生就欠缺了這一份大愛,不知如何作無為的行持。只知道僅有自己,僅有“我”之個人享受,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圈中,無法敞開心懷,去融合天地、宇宙及眾生,如此就無法開創更大的福澤。
   若能自己擁有,讓眾生也擁有;自己具足,讓眾生也具足。如此的心懷就能使自己具足福德與智慧。
     福德與智慧必須兩相具足,若僅有智慧而無福德,必會常受橫逆與不如意的阻擋、考磨。若僅有福德而不具足智慧,就會讓自己迷失在福報之中。

真如實性  

  人世間的每一個生活過程都是真如實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表現。只是一般人日用而不知罷了。
人有真如實性,才可親身體證現世的生活。人身是有血有淚的肉軀,此肉軀亦是上天堂、下地獄的種子。因眾生有肉軀,才可在當世中,通過正確的修持,彰顯自己的真如實性,將自己往昔不良的含因進行改造,作歸返極樂仙鄉的準備,使自己不下墜於六道輪回。所以說人身珍貴!人身難得!佛菩薩都是由人而修成的。
  真如實性扮演著人生,人要想永遠生活在極樂世界,就看是否能把握住這難得的人生,時時彰顯真如實性了。若是人將真如實性埋沒在私欲、物欲中,則下墜於生死苦海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真如實性

    在人世間必要開展真如實性,才能在修持路徑上,作自己的主人,不受物欲與外境的影響。因此必須用喜悅心作開悟的準備,用平常心觀視而不生自滿,否則即無法用“真如實性”落實於人世間。
    人有真如實性,才可親身體證現世的生活。不論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等一切因緣和合,都是人生的經驗累積。在每一次經驗的傳承與轉化中,將思想觀念來改變,將以往不良含因來改造。人世間每一個生活過程都是真如實性的體現。
   真如實性即把第九意識菴摩羅識,作一統合、作一靜濾、作一淨濾,如此欲達成第十識、第十一識、第十二識、第十三識,即由微微識中,作一改造、作一淨濾、作一調整。而真如實性的達成,也是在人世間通過第九菴摩羅識的再細微,將唯識理論在更深的層次作一主導。
   佛識由第九至第十三識,是一切法界眾生的根本,也是佛之成就根本,必須靠自己,決非是靠外力與他人來成就,更非是靠佛菩薩來成就!真如實性扮演人生,真如佛性演繹佛果〈國〉的成就,而達至開悟之境地!


金品蓮台 

 九品蓮台共分九九八十一位階。佛經所雲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中品上生,上品下生、上品中生、上品上生,共僅有九個位階。其實在每個位階中,又細分為九品位,故而下品之中共有廿七位階,中品之中也有廿七位階,上品之中也有廿七位階,加起來共計有九九八十一位階,其中尚有諸多世人難以了知的過程。
 因果法則〈定論〉在佛家,是一切主導的架構,雖儒道,耶回等教,不講因果定論,但其正是因因而得果之印證,好因得好果,壞因得壞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乃不可移轉之定律。淨土法門中,不談因果定論〈法則〉,而只要能一心不亂即可脫離因果法則〈牽纏〉之局限,如此是謬言也!
 在菩薩果位成就後,欲入於佛之果位,就是從九品蓮台直接轉換金品蓮台。金品蓮台是釋尊之佛果,及任何如來佛之果位,所必須要具備的。眾生可於近代佛寺中,看到三寶佛之座蓮就是“金品蓮台”,而不是“九品蓮台”。
    金品蓮台作為瀉世天機,能在有情世界中,作大乘菩薩行覺有情之作為,而了悟有情眾生,在實質生活中作歸返的準備,才是成就“金品蓮台”,所必須要有的認知與心態。
   要成就由“九品蓮台”達至“金品蓮台”,必須具備福德無窮、智慧無窮、圓融自在、了無掛礙,真如實性、真如佛性能自由自在如來又如去、如去又如來,因而能圓融自己,又能圓融眾生,能實證體悟自己在凡塵中,將含因來改造,進入菴摩羅識、而達至微微識中,了知天地、宇宙、虛空、無極,而融為一體即自性滿園,圓光普照!

 
一如 2011.1.20(未發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