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www.holyheart.org.tw, www.holyheart.com.tw, Taiwan
TEL:+886(0)33788755 ; FAX:+886(0)33787652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長期讀者 黃文鶯 師姐 閱讀《大道規範》後 心得分享~


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五冊《大道規範》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無上佛道誓願成

四弘誓願之四乃是“無上佛道誓願成!” 欲成就無上佛道,就必要具足般若智慧,必須在修持改造中,永遠保持著初發心。
人世間是最好的修煉場所,所以要深切體悟凡塵中的種種歷練,能夠以般若智慧來轉換業因的牽纏,以慈悲心、歡喜心來了結因果。對於自己的過錯,決不寬容、姑息,在實踐中,使般若智慧得以成長。雖知相對世界是個幻覺世界,卻能把它作為一個提升自己思想意識的工具來加以利用而不會深陷其中,被它迷惑。待人處事,低心下氣,行真正法,心中常生般若智慧,自見佛性。
在修持中若能永遠保持著初發心,使自己那一份天真純善的本性,在人世間種種的歷練中不遭受蒙垢,就必可成就於無上佛道。
內德外功

    在現世中,必要具備真功德,有實質的行功立德,才可以轉換累世中的因因果果。
   行功立德要有實際的作為,在起心動念中,不求回報,不求功德,真心一片,無私無為,絕無絲毫貪求念頭,內心謙下,外行於禮,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才是真正的功德。
在實踐中,外功易圓,內果(德)難成。所以,培植內德根基相當重要。若內德不具,僅行外功,必會引心魔來擾。在起心動念中,只有將“心猿”束住,“意馬”馭服,才可能在內果(德)中成就心念意識的成長,將累世業因淨化。否則內之心魔會比外面的身魔來得更厲害。內德不具,不論外功累積得多麼豐厚,也只是下世再輪迴的種子而已
     培植內果(德),必須切切實實地的深修,要行持“戒定慧”。先明真理,再行外功。內果圓,外功豐兩相具足,才可淨化累世業因,才可真正回歸於極樂世界、無極仙鄉、宇宙虛空天界!

心性與心魔

心性的純真善良與心魔的險惡,是人本性的一體兩面。有善即有惡,有正必有邪,故而心性本善(佛性),而善中又伏有心魔〈惡〉來擾。但也正因如此,善的種子才能發芽、開展。所以魔性是在反面成全眾生,成就人世間種種的因緣組合
人世間正是好與壞、邪與正、佛與魔的結合體。人如果不以天性佛性去行事做人,就必會遭受魔性的侵擾。魔性中最明顯的就是自我意識的膨脹,所謂貪嗔癡愛、我慢我執等種種毛病,但這都是由人的意念思想所造成。所以降伏心魔,就是要馴服自己內心的心猿意馬,不使亂竄,在思想觀念中作一修整、改造,化除魔性,呈現佛性。人就在淨化本性、淨化心靈、淨化魔性的過程中來體驗真善美的可貴,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意識不斷得到提升,這就是整個進化的意思。
   凡塵中眾生因受五欲、五蘊的影響,故常用秉性做人,無法開啟天真的自性。秉性即魔性,在魔性的引誘下,眾生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陷阱,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所行所為皆是正確,卻不知早已經入於魔境了。因此在勤培外功時,培植內果〈德〉是非常重要。要以五常八德做為人生的根基,用天地的真理指導現世人生,如此才不會用秉性行事,才不會入於魔境。
   心性本善(佛性),魔性本惡,佛性魔性是同一生命能量不同層次的展現,一個是成就自己,一個是摧殘自己,是彰顯本性(佛性)還是彰顯魔性,皆由眾生自己掌握,自己行使。
  有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頭上。”然而此魔非外魔,乃是自我心性意念。所以欲回復自性佛性,必須“心能定、性能淨、意能安、識不動、念不起”。了知眾生平等、自性平等,老實做人,老實學道,老實學儒,老實學佛!



降伏心魔

    降伏心魔就是馴服自己的心猿意馬,做到心定、性淨、意安,回復到純真自然的本性,讓自己的自性佛性得到彰顯,魔性得到淨化。
    魔性中最明顯的就是自我意識的高漲,以為自己最高、最大、最正確,所謂貪嗔癡愛、貢高我慢、我所執著等。破除這些毛病的過程,就是將魔性魔境改變、化除的過程。
  進入宗教的每位眾生,無非是希望能實際學到真理,讓自己能回歸到無憂無慮、祥和幸福的無極理天。在日常生活中,若能以平等心待人處事,老實做人,老實學道,老實學儒,老實學佛,就可由平凡的修持中化除魔性,歸返到良心本性,歸返到充滿喜悅和愛的無極理天

淨化靈性

  淨化靈性就是清除垢穢的思想觀念與行徑作為,清除人心中的十惡八邪,讓心靈回復純真,得其安詳,定淨能安,思慮能得。
    靜化靈性與淨化靈性兩者息息相關,心念意識若不能靜,即會奔騰千里萬裡之遙。上至宇宙天界,下至幽府冥界,無所不達。心念意識可以左右人的思想觀念,也是讓自己成就與墮落的原因。因此心靈的淨化與靜化非常重要,
  因眾生的心念意識及所行所為都會入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儲藏,因此淨化靈性就是清除第八識中的垢識。若能把垢穢清除,心靈必處於安祥和樂無爭之中,也就是進入到第九菴摩羅識的本性佛性中了。

化除魔性 彰顯佛性

    因自性中有佛性、有魔性。故眾生在每次行事中,常會受到自性中的佛性與魔性的影響。佛性與魔性正是眾生心路歷程的轉換。眾生就在這不斷化除魔性、彰顯佛性的過程中得到進化,成就自己。
  化除外在魔境比較容易,只要能以自強不息之平常心處之必可將之化除,但要化除心內之魔就比較困難了!原因在於眾生往往思想觀念固執,難以轉化。因此人生在世常因心魔所擾而不得安寧。
  要化除心魔,彰顯佛性,就必須要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意識,對每個心念都了了分明,讓垢穢的思想觀念得到清除,以無私、無為、無我的思想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讓心靈在靜化與淨化的過程中,回復到純真自然的狀態。
 一個人若不能把佛性彰顯,全受魔性主導,則其人雖活在世,已失去做人的資質,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化除魔性,彰顯佛性




淨化內性

淨化內性,必須通過靜慮的過程才有可能將沉澱在阿賴耶識中的種種不良垢識化除。
 如何靜慮?就是每日由靜思中過濾一天的所見、所思、所行、所為,然後去惡存善。即如曾子所雲:一日三省吾身!淨化過濾自己的思想觀念,往良善方嚮導引,必然能將往昔不良含因來改造。能否在靜思、冥思、慮思中得到“道”的真諦,關鍵在於是否有無私、無為、無我的思想觀念。
 在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後,再通過靜(淨)慮過程,使心靈得到淨化,以此成就自己、提升自己。
                                                                 內性自淨

    自性的淨化必須靠自己,若不能自己淨化,即會受到外境的左右,做外境的奴隸,而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有時心性中堆放了太多的垃圾,自己尚且不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就在不知不覺中堆積了很多根本都無用的精神食糧與愛欲物質。
   堆積的越多,越無法將心性淨化,因而自性就不能彰顯。眾生即是如此,往往不能當下痛下訣心,就在自我姑息中,被心性中的垃圾物質與精神食糧淹沒了,而真正有利自己的精神食糧,是少之又少,眾生無法回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沉淪於五濁惡世的原因也在於此。
心性中若累積了太多的不適合自己心性的物質與精神食糧,就無法給予自己成就。自性淨化是靠自己,而非他人。若不能把內性全部來修整、淨化、清除,就會受環境與五濁惡世的引誘,欲回歸就難了
                                                    佛性彰顯

佛性是眾生的根本自性,魔性是眾生的根本稟性,因此眾生常會遭逢左右矛盾的困境,無法下定判斷。故而每當受到橫逆與不如意時,往昔的真誠信心就退卻了,冷縮了,也把往昔的功果抹殺了。
在人世間,以佛性彰顯為至要,不以魔性作人,才是立于人道的根本。在人世間若不以人道先行圓滿,欲入于修持位階,再入於仙佛菩薩道上,必不可能。因人道的圓滿是眾生的根本。
要以道家的圭臬做為修持的根基,更以佛家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主要精華,融會貫通而下化眾生,並以天道的禮節規範教化的根基,廣泛成就眾生學真理,必可彰顯佛性於人世間。佛性不顯,必然魔性高漲,如何把佛與魔,道與理來成就今世是當代宗教教化的根基!
    佛性促成眾生在此世中,就能成就於大乘菩薩的覺有情,有情眾生能覺悟明白人生至理,回歸即在當下,而不必寄望於來生再成就。



   佛性再顯

凡塵世界是陰陽兩相對待的世界,故每次佛性彰顯,必有魔性來擾,正可謂無考不成道。
若僅有佛而無魔,眾生就易在順境中迷失自己;若僅有魔而無佛就無法有光明的人生。佛是從正面來成就光明的人生,魔是從反面來成就眾生。
每一位眾生可彰顯佛性,亦可顯現魔性,端看自己選擇做什麼而定。因此佛魔正是每位眾生自己的寫照!魔來並不可怕,最怕的是人心的險惡、狠毒。人心的險惡與狠毒必要通過宗教的教化去進行改善。
 若眾生能了知人生至理,了知人生在世不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為了造就自己,提升自己,就必能在佛與魔的交戰中,一步步再顯佛性,將自己的人生導向光明。

    唯識理論

  修持必須要以唯識理論作為修持的基礎。唯識為佛家精華寶典,在於破除心念意識的左右與迷障。要破除迷障,就要在所知障中把無明來了知,把迷思來化除。
  人生在世不論修持哪個宗脈,皆應以三教共和,五教共尊為原則,相處和平而無爭,共同為大道、為天地創造人類的福祉,才是真正達到祥和圓滿之境界。

       唯識觀念

因萬法唯心、萬殊唯物,在凡塵即由“心物”兩者形成對事、對境的過程。
唯識是以起心動念為基礎,人世間的一切作為,皆以此而開展。
   唯心所造,即是唯識所成。心念意識在凡塵中通過十二因緣的組合,維持著人世間的種種因緣。因而十二因緣是修唯識觀念所必須要有的基礎。
  “唯心所造,唯物所成”,即是“萬法唯心,萬殊唯物”。如果不能棄除心念意識中的垢識,就不能達至真如佛性,而入於不變真如的如來又如去。
  真如在人世間若不能以唯識觀念而轉化,縱使修持再高深的大德者,亦無法將垢識來清除,即是由真如中而成就於佛性之再顯。
   必要在心性中奠立起唯識觀念,才可以作自己的主人,否則當心性、心魔、心佛、心本變化干擾之時,必無法將真如佛性呈現于菴摩羅識中,即不退真如的境界。教化必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華配合唯識觀念,而成就于當下現世,而不是下世。

一如 2011.1.10(未發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