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六冊《大道諦理》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法界眾生皆平等
法界眾生是本靈具足的個體,不會因輪迴的轉換,而抹殺了真如自性,因此在法界中有平等的作為,一切法界眾生皆平等。
法界平等,眾生平等,修持平等,自性亦平等,現在的眾生是未來的佛,現在的佛亦是未來的眾生,因將來大家都已成佛了,皆平等超越了,那還有佛與眾生的分野?大家都是平等的眾生(佛)了。
隨想
人生若只是為了物質利益的享受,為了名利,為了活著而生活,那會是件很痛苦之事,如此也很難提升生活的品質,因為人是身心靈三結合的產物。
若過分強調物質利益,會讓人對錢財存有非份之想。造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只把利益放於心中,而把道義放於它處。常常會為了多賺那一點錢財,而把自己的良心與良知迷失了。
若只是為了活著,那就是不瞭解生命是永恆的,靈魂是不滅的這個真理。若僅是為了活著而隨波逐流,聽任命運的安排,那就是把上天賜予你的創造生活、提升自己的機會給喪失了,也就是白來人世間走一遭了。若是為了所謂的生活而造下惡業,那就更糟糕,是自己把自己害慘了。
能否怡然自得,瀟灑地生存在人世間,就看自己是否能悟透人生的真諦,能知足常樂,對人生利益看輕、看淡了!
實際上,天地間的眾生在先天皆是一律平等,有著相等的福份,只是在累世輪迴中通過自己思言行的創造而將自己的福報添加或減少了。
不求功德
佈施種福田、行功立德是初入道場修持的眾生所具備的觀念與作為。但對於一個真修實練的修子,若還停留在此思想觀念中,為求功德而行善,那就不應該了。因為這會影響自己成就的天機,難以脫離輪迴。
行善佈施是否有功德,要看人的起心動念而定。若為了求功德而行善,那就是沒有功德,只有福報;若是心中毫無求功德之念,也就是做到了無為而為,反而功德具足。就像老子所說的“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修持改造
修持改造就是把自己的垢穢思想和不良習氣改造、化除,把佛性彰顯,並能持之以恆。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皆是在一連串的改造過程中,達至彰顯真如佛性本體的目標。
宇宙創造的原動力量,就在於永無止境的改造中,使宇宙星球的運作達至平衡。平衡即是中庸,中是不偏不倚,不過份與無不及,庸則是平常的顯現。此乃宇宙的至理。
人之動力來源是人之靈性,人有靈性才有一切思維行動。人的靈性通過人的身體在人世間的活動而得到成長,而一切思維行動必要圍繞靈性展開,才是中庸的展現,如此人世間才能平衡、祥和。
人生在世,是否能為自己負責,通過修持改造,將心靈淨化,達至“真我如是”的佛性;還是得過且過,繼續茫茫頓頓地輪回不休?皆由眾生自己選擇。
怎樣才能有個真正和諧安定的社會
在這功利的社會裡,人們往往因過份追求私利而無視他人的存在,無廉無恥,喪盡天良,在迷昧中,幹出損害國家與人民利益之事。不但自己造業,又讓他人與他物遭逢厄殃,破壞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而宗教的教化可以輔助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之不足。真正的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其根本教義都是從人的靈性著手,激發人的良能良知,讓人發揮愛心,將不良的習氣棄除,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宗教的教化思想,不但能使已作惡的眾生能痛悟前非,還能警戒未作惡的眾生懂得因果之理,不敢作惡。更使有修與實修的眾生,通過宗教修持獲得無窮盡的智慧。
大道諦理
大道者-是宇宙萬物所共欽仰的真諦,無極虛空中的有情眾生皆受其護蔭。
諦理者-乃是真實不變之法則,不論任何宗教所闡述皆一體如是。
大道的源頭,乃是無極,乃是虛空。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是在一連串的改造過程中,達至真正彰顯真如佛性的本體。
無常的過往是一連串的組合。創造的原動力量,必在於永無止境的改造中,達至平常的動作。星球的動作乃是平衡點。而平衡即是中庸,中則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的顯現。對萬事萬物而言,即在於平衡與中庸之中來展現。
不偏不倚謂之中,而中者乃不過分與無不及,正是天地間的至理。又偏倚者是相對,如此天地間即有陰陽,即有對待,即有是非,即有對錯,如何把偏倚轉成不偏不倚-即是正中。 人之心(心臟非靈性之地),乃一切身體動力之來源。
四觀心念
宗教之“四觀”乃為: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人之軀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 體內充滿膿血及各種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所以說“觀身不淨”;身體受到有毒物質的侵害,又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就會生病,甚至遭逢厄殃來磨,此即“觀受是苦”;由“觀受是苦”中,去做防患未然之動作,對其錯誤,不可重蹈覆轍,不可再犯。此即智慧的開展,因而即會產生“觀心無常”。眾靈子的經驗累積,必由此所形成,是由經驗來破除磨難與阻礙。倘若不經由事境來磨,何能有“智慧”可破除心境的苦磨。
“人生無常”“人生短暫”。人若同天地相互比擬,更是顯得十分渺小。所以“觀法無我”。但要了知,若現世上沒有個“真我”,又如何能有“無常之心境”。在世間,正是陰陽兩相對待所影響,如此必難以脫離有個“真我”,若不能把“真我”用在同天地、同宇宙相互比較,必難有成就之天機。必以無我合成“真我”才能跳脫輪迴。
若沒有個“真我”,宇宙演化、天地演化、人類演化、萬物演化,就不能對眾靈子的回歸,提供實質的資糧。因而必須要有個“真我”在演化中。以天地、宇宙之恒常,才能促成自己在演化中有所成就。
一如 2011.3.1(未發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