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四冊《大道真詮》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一以貫之
人在凡塵,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後,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有了思考的空間。
此思考空間,就是一切事物的開端,一切因因果果即由此接續、開展。此即一本散萬殊,即是道家所雲: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間萬事萬物由此展開........。
一本散萬殊後,必要能萬殊歸一本,才不會使自己受外境影響而迷失本性,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乃是中庸之道,是人生的過程。在人世間,誰能做到一以貫之,即始終以“一”來貫穿萬事萬物,必可在人世間保持永不退轉的善德因緣。故在此生中,必須一以貫之,才能回復先天的本性。
一本散萬殊
人在無極中,因無任何私欲,所以可保持著赤子之心,其境界祥和無比,其圓光遍滿在無極界中,人人天真無邪、和諧相處,一切外緣外境皆難以入于本心、本念、本體中。其欲念初動後,即“一本散萬殊”,就由無極天界,一下子降至氣界。在氣界中,因其不能融於氣界的生存條件,自然而然又落於象界中,即是現今生存的地球,其最早亦難以適應象界的生活,由人類的思考方向而漸漸選擇了可適應的環境,繼而受“物競天擇”的淘汰所影響,漸漸使自性蒙垢而無法回復清明的本性,亦因此無法追溯人之原來處在於何方。無極降太極而至於凡塵的由來,由此而起。
以前並無人類這個名詞,都是上天的自性佛,因在象界迷失於物欲中,使自己的自性佛受到蒙垢,才有人類眾生等名詞。但象界也是上天給予眾自性佛再修持的環境,透過凡塵五塵境的修整,慢慢回復清盈的天軀。然而眾自性佛入於凡界中,因迷于世景,都受塵垢的左右,很難左右凡塵的一切。遭逢不如意、不順遂之時,不能照己心識,回復先天的天軀,而是思考如何能適應地球的生存環境,因此一切的事務皆由此而開始。
兩儀,一切萬物的源頭
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分陰陽。於陰陽相互對待中,一切萬物才有開展。因孤陰難生,孤陽難長,必須陰陽調和,才可以生生不息,才可以興長萬物。
兩儀是八卦的源頭,若不能了知根原,在人世間亦難了脫。了悟原之頭,才可以在當今時代作一了斷!陰陽兩儀而分四象,再分八卦,不論先天八卦還是後天八卦,皆是兩儀所衍化,而兩儀則是一切萬物的源頭。陰陽之分別,落于象天才有男女之分。在氣界雖有陰陽之分,但已較象界來的模糊,皆一視同等,無男女之別。而象界眾生就分別得十分清楚,如此是為傳延所趨,亦無可厚非。但在人世間若能修持至自性佛體之時,根本都不必分陰陽。眾生觀其外表有男女陰陽之分,其內性早已是圓沱沱、光明明的靈炁。至此已超脫陰陽界限,而回歸于清淨的本體,光明的本來。如何達成此目標,在於如何用心于當下的修持及作為。若兩儀往下,即由先天而降至氣界,即分陰陽進而成就一切萬事萬物的開展,眾生如此,萬物如此,仙佛也如此,每個個體皆是如此 ,即由兩儀而分出萬事萬物的因緣。
萬殊歸一本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而後,即有萬殊之差別,有東南西北四方之位及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現象界中的一切皆受四方左右、四季影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構成一年,而人的一生亦如同此理。
人若能明白四象的演變過程,即會知道在此世該如何行,如何為,才能在此世中成就自己,否則只是下世或下一年的再輪迴而已。
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民萬物方可以生生不息,否則一本散萬殊就不能成立,然萬殊亦在冬藏後,即滅盡中,再回歸於一本,再返回太極歸無極。眾生必須了知此點才可以回歸於無極的原來處。
八方八卦
無極生太極而有兩儀,再分四象,進而八方演繹,入于八方之後,即一本散萬殊,從此人世間的種種因緣事務就此展開。
八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每一方皆有其殊勝的定位與功用。八卦的乾、坤、艮、巽、兌、離、震、坎,各據一方,才有人類禍福的轉換空間,更促成人類社會因緣和合的起始。
八方之原來,是由先天八卦轉換先天氣質,再由先天八卦之八方,演繹成後天八卦,即可占卜天地之造化,及眾生與萬物之造化,在八卦所顯現的禍福得失中,可了知眾生在人世間起起伏伏的過程,可見到眾生的未來,也就是未卜先知,其為定數。雖然先天的定數如此,但眾生的心態與作為,可以改變先天定數,這叫移天地之造化。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一點不錯。
天地有不變之定理與定數。但欲善、欲惡、欲福、欲禍卻是人為因素。眾生若能一心向善,當下即是蓮花佛國;若一心為惡,當下即是陰森地獄。所以天地之造化與定數皆可由眾生所作所為而改變。
一如 2010.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