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www.holyheart.org.tw, www.holyheart.com.tw, Taiwan
TEL:+886(0)33788755 ; FAX:+886(0)33787652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長期讀者 黃文鶯 師姐 閱讀《大道佛心》後 心得分享~


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七冊《大道佛心》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直心成佛

    禪宗最主要的在於能否直心。若欠缺了直心,就很難達至頓悟的要求。一切眾生可經由修持,來把直心成就。
 “直”所闡述的正是不偏不倚之展現,直心能化除一切“虛妄心”及往昔的錯誤思想,將錯誤的觀念做修整,化除業因、業果的形成,成就一切修持的改造。
 “直”者乃中庸之謂!即是中庸所雲:一切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是不偏悖、不倚誤,如此以直心做修持,將道融入日常生活,就可以化除修持中的諸多橫逆與不如意。
直心更能成就真心。若只有真心而無直心,必會入於虛妄之中。虛無縹緲的妄想觀念,是現今眾生難以轉化的思想觀念。
如何在直心中不受偏悖、不受倚誤的左右,是修持者必要把持的心態。任何一位聖、神、仙、佛、菩薩,皆是具備了直心方能成就。


修持與潤生

修持與潤生是不可相互背離的。若無法將修持與潤生兩相結合,就會將自己陷入難以轉圜的困境且受其束縛。
    必要了知生活即是道、修持也是道,修持與潤生皆是一體如是。如此在人世間,才會以真誠的懺悔心來化解一切業因、業果、業障的討伐與牽纏。
真誠之心是在人世間待人、處世、接物、應對所必須要有的心態,是化除一切業因、業果、業障討伐的最基本要素。
無心治妄

   眾生在世受妄念思想影響,認假為真,常在癡妄迷濛中受到業障的局限,造成了一世世反復輪回的後果。要了知一切眾生輪回的因本,乃是有所求,有所不足、有所執著。
短暫虛幻的人生,正是妄心所展現。必要用無心,才能化除。無心即是沒有分別、對錯、是非、正邪。即是無為心、是天地之正心、宇宙之正心、無極之正心、虛空之正心!
無心可治妄,然而妄想又是一切生存的主要作為,所以不可言此現世為虛假,要把現象界,一切虛幻妄想之心,化作可以成就的因本,要能在世而不屬世。若是執著於潤生、修持、功德,那是難以有所成就的。
虛心為懷

 驕傲乃是修持者最忌諱的本因。若是驕傲,就無法把眾生平等、修持平等、宗教平等、自性平等的規範來展現,就會讓自己入於敗墜之境地。
一個真正的修持者,是必要以“謙卑為懷”的心態,永遠抱持著學習的態度。謙虛者才會不恥下問, 才會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虛心正是處於虛懷若穀的心境中,可見至天地正氣直透心扉之中,開啟自性本體的基本。謙虛為懷不做作、不虛假,即至真如性的行使。
    若自以為是,自傲自滿而不再往上追求,怎能有源源不斷的資糧,作下化教育、教化課程?因而自滿即難以精進成就,必難超越。如此怎麼能帶領眾生彰真如、顯佛性? 



人類世界,若無貪念存在,就沒有創進的發展。人類的心態取向是成就發展的原動力。必要了知,人類是不能離開源源不斷的創造、創進,而貪就是此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量的主要原因。
   眾生因貪圖自我生存的舒適享受,故要求通貨具足。而此“欲求”所具備的正是福報厚薄的具足,再加上人為因素之影響,而形成自我生存舒適與思想觀念的成長。而修持者貪求著往後能成就聖神、仙佛、菩薩。往上層去追求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眾生與修持者必要有的基本態度與條件。
   貪圖欲念的追尋與成就,正符合人類眾生所追求的目標,這些都是具備“大智、大慧”的人,或是“真正行使”者。符合聖神、仙佛、菩薩的因本,故而能貪得一切真正可以成就的位階。然而是往上行持?或往下墜落?就看自己是願意入於聖神、仙佛、菩薩的位階,還是入於輪回不斷的六道之中了。

 “一念嗔恨心,百萬障門開。”修持人常會因嗔恨心而產生火燒功德林的後果。
    必要自己能了知嗔恚之心在何處?又如何改進創造?倘若能嗔於自己之不足,更嗔於自己無法成就,無法超越,升起往上求取大乘源源不斷的福德與智慧之願心,入於真正能代天宣化、教化眾生的資糧位,更能進入實行的位階,才是修持者必須要具備的條件與作為,才是證道體悟所必須要了知的一切。
   人世間的修持,必要把持著永遠都是半桶水才是實際。可在“聞思修”中入於“思惟修”的菩薩境界,更入於“細思惟修”的佛國境界中。


癡是行動的原創發力量,此原創發力量,必須借重於持恒力量之接續才可達至。此“持恒力量”是在人世間的一切過程與作為,所必須要有的心態,如果沒有持恒力量的展現,勢必難以達至癡心創發力量的開展。如果沒有癡心持恒力量,必難以達至人類世界,一切因緣之開展和合力量的創發。
  持恒所具備的正是,癡於一件事務的取向中才能達至。若無貪求欲念,或是貪得欲求的過程,即無癡心之念把人類世界的因緣組合來開展。因此人類世界是不能沒有“貪”之念頭,若是無貪,那人類世界何來有創造、創進的過程?那天地演繹、人類演繹、萬物眾生的演繹過程,又如何往前創造開發。如此在創造、創進的過程中,是必須存有貪圖欲念的行使,才能達至對未來眾生,創造無窮盡福祉的過程與目標。
  “貪、嗔、癡”可使自己往上提升,也可使自己向下墜落,皆由自己來作抉擇。若是嗔恨自己不足,而貪求上進,往上尋求真理大道,求得源源不斷的大乘理念與智慧,來成就自己,成就眾生,如此癡心持恆才能達到回歸超越的目標。




貪嗔癡的迷思

眾生在凡塵,為了追求自我生存的舒適享受,而貪求創造、創進,這原本無可厚非。但若不知適可而止,過份貪求,就必定會造罪、造業,反而會使自己的生活增加許多困厄與橫逆。
人類世界,是陰陽兩相對待的世界,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此乃人世間的諦理。“貪”是如此,“嗔”亦是如此,“癡”也是如此。必要行持中道,才不會過與不及。
  在生活中,人類常喜歡同他人進行比較,若看到別人比自己有成就,往往會產生嫉妒心,從而使自己入於嗔恚的惡因中。反之,若能嗔於自己不足,往自己不足處下功夫,使自己能往上行使,才是嗔之良善表現。
  癡之迷思,是把貪求欲念的嗔恨心化作力量,更是癡於能持恒的接續,在一件事務當中,若無癡心一片,即難有持續與持恒力量的展現。持恒力量才是癡之本體,又是達至目的的主要來因。
人類因無明而無法了知一切世相的本體及一切事務之真相,才會在癡迷於追求物質、物欲享受的同時,亦陷於造罪、造惡的深淵之中。對於善業與惡業,眾生比較容易覺察;但在平常業中,即如行屍走肉一般的過著舒適平順的過程,此即是造罪與造業的本來因,眾生就難以覺察了。如何化除?就是通過反觀自省。
  “貪、嗔、癡”可使自己往上提升,也可使自己向下墜落,皆由自己來作抉擇。若是嗔恨自己不足,而貪求上進,往上尋求真理大道,求得源源不斷的大乘理念與智慧,來成就自己,成就眾生,如此癡心持恒就能達到回歸超越的目標。


一如2011.6.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