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三冊《大道回歸》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障 礙
障礙本身不具任何方式,僅是心智的磨難。“障”之本身,即是阻擋心智;“礙”之本質,即是妨礙身體。障礙是眾生常遇到的困難點,若能突破障礙,即無束縛存在。
障礙阻擋了眾生清明的本性,使之沾染了一層層的蒙垢。蒙垢並不可怕,可用真理法水把蒙垢清除,就怕自己不知自己早已蒙垢,如此就無法瞭解自我,就會因無明而無法清除蒙垢,進而形成更大的障礙。
如何破除障礙,即看自己有否用心,有否用智慧來突破自己的困難。突破障礙得靠自己運用智慧。障礙是從反面成就眾生,可說是眾生開創人生的原動力。
惑 障
現今能入于宗教修持之人,皆具有善德之徵,倘無善德之徵,能入于宗教之修持是必要有領天命,或是大願實行者,方有其機緣。
宗教修子,在其本身而言,是看自己能否改造含因。若不能在含因上改造,此生欲改變輪迴之束縛,實是不可能。欲在此世去改變含因,是必要有大因緣大時機,亦須自己身體力行,方能達至。 現今眾生皆有機緣入于宗教修持,上蒼訂下“三曹普渡”之原意,亦在於此。
惑障在於修子或眾生而言,是時常會遭逢之事。在一件事上,本身若不具智慧,就無法了知其來龍去脈,從而迷障自己,產生疑惑,如此疑惑即成障礙,若無法脫離困境,自己原來自信滿滿的願力,必大打折扣。惑障是現今眾生及修子所遭逢困境之最大阻礙,若無法脫離此困境,就枉費來此世一番。
上蒼派諸天仙佛藉緣而引緣,無非是讓現今眾生皆有機會能回歸。否則任其自生自滅,是謂上蒼不慈。倘若眾生能遇而又心生疑惑,那又是自己障礙了自己。如果眾生自己願意歸返,上蒼即會藉緣而引緣,使其能達至真正的修持。真正的大道之行,亦在於自己願意,而非是被動,眾生若不具大因緣,能入于宗教修持,是謂不可能。
惑障若能清除,即可更加深具信心。因此大疑生大信,不疑生不信,小疑生小信,大疑者能大悟而成就自己;小疑者生小信,須下世再來一回;不疑者無法了具信心,即無法在疑中生信,信而漸悟。因此惑障是現今修子及眾生最大的障礙,若能脫離惑障,即可完成此世回歸之準備,冀願眾生皆不受疑惑而障礙,皆能回歸。
業 障
世上眾生,每個人皆帶有或多或少的業障,因此瞭解業障的形成,如何消清業障是很有必要的。
業障的形成,是由眾生前世或累世所造之業因,於今世因緣成熟,形成果報。換個說法,也可以說這些業障都是眾生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只是絕大多數人在果報現前時,忘記了自己是它的肇因者而已。果報有福報和苦報。若是福報,眾生一般都會欣然接受。對於苦報,眾生往往會心懷怨憤,而再造苦因,結果就會一殃未平,一殃又起,使自己更加困苦。眾生若能心平氣和,從反面去觀察,了知這些業障是靈魂為了要體驗自己真正是誰而創造出來的幻相,就會用感恩心去消清這些業障。
要深信真正的自己永遠活在充滿愛的無極理天。只是由於在這只有愛的絕對世界中,沒有比較,靈魂體驗不到那些在觀念上已知的概念。譬如:寬恕、慈悲、苦難、幸福等。因此,就創造了這個相對世界來得到那些體驗。
眾生皆在消業中渡過此生,又每時每刻都在創造下世之業因。所以說每個人的生活是由自己創造、自己選擇的。
知 障
眾生時常都會認為自己所學習的才是真正的真理,別人皆非,認為自己學識豐富,高人一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由此產生我慢之心,而形成所知障。若不經由一番挫折,很難改變自己的看法與作為,知障乃是現代修子最常遇到的障礙。
眾生若能在了知真理與道理之分別上,能真正明白什麼是真理,什麼是道理,就不會形成知障。否則,若是自高自大,不能持有永遠學習的態度,就好像一杯水已滿,無法再容納其它,如此形成固化,就無法改變自己的過錯,再有進步了。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須知人生自幼童開始,就不斷在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錯誤。知錯能改才是真理,若知錯又無勇氣改變,必成為固化,即完全困在自己所設限的圈圈中,難以超脫。眾生若能永遠抱持著學習的態度,就不會迷失在知障中,而無法了脫自己。
了 劫
眾生居凡塵,常因無知又無明,而無法能先避災解厄,更不知如何來了脫劫數。常須靠仙佛點化,方能避災解厄,了脫災劫的來臨。
如何化災了劫,是現今眾生或修子每個人,都必須通過的考程。不論有修或無修,皆必須要去面對。眾生必須了脫前業,方能在今生完劫。現今眾生要有勇氣,去承擔業因災劫的考磨。眾生有實心的懺悔加感恩,往往可以改變業因而完清業果。真誠懺悔,往往可消萬劫之惡因,真心懺悔,可化解業障之來臨。
現今修子有時往往自認為功果很多,自視過高,形成“貢高心、虛榮心、我慢心”,三心已成,即無法通過災劫之考磨、了脫因業。
人類的起心動念是一切萬緣的開端。人能在世上完成一切事務,必從起心動念開始。若無起心動念,就沒有萬事萬物的發展。自己應該如何作為,由起心動念即可明白。
起心,是個人內心上的思考。因有思考,即可明白自己應該如何作為。動念,亦僅是自己的份內事,即在於內心深處尚未向外發展。若向外發展後便是一切因緣的結合。通過因緣結合必成果報。
因人有可以改變的思想空間,所以通過修持,在人間萬緣之中,可將本來不良之因緣,改變成善德良好之因緣。
古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產生惡因種子,所以就沒有苦報來臨;而眾生往往在無意識中種下惡因,待惡果現前,卻又否認是自己所創造之物,致使自己常沉苦海,不能了脫。
一如 2010.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