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真理大學宗教學系 系主任 張家麟教授 2008.6.11
三、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融合現象的效果
任何宗教儀式會和其所在的社會、文化緊密結合,而產生在地化的「融合主義」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希望此儀式帶給宗教團體、儀式本身良好效果,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台灣民間信仰儀式的融合現象,帶給台灣廟宇的「宗教發展」,此發展可以分為下列幾項說明:
(一)宗教儀式商品化與去商品化,豐富了寺廟財源
禮斗法會由原有的延壽星斗崇拜轉化為諸多神斗及功能斗的崇拜,是廟方領袖在台灣地區宗教自由情境下的創意,廟方領袖讓信徒有了新的宗教需求,信徒不只在法會中可以延壽,而且還可以對神祈福。一般廟宇每年常態性的舉行禮斗法會,將禮斗訂定價錢,離主神越近的禮斗價錢越貴,越遠的禮斗價錢越便宜,「禮斗商品化」的結果,既隱含參與者的社會階級,又帶給廟方豐沛的財源。
傳統的禮斗是由廟方的頭人捐款辦理,也有由丁口錢的收入來舉行的現象,台灣社會都市化形成後,位於都市的廟宇都由該廟的管理委員會、財團法人來管理,他們擁有廟宇的經營權,既然沒有辦法讓過去的鄉紳階級捐款,也沒有辦法收農業社會的丁口錢,只好將禮斗法會的宗教服務商品化,視禮斗法會為廟宇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我們的調查,中華玉線玄門真宗在2007年的禮斗法會共進行49天,總收入約為新台幣420萬元整,遠超過他們預期收入新台幣200萬元的目標。
不只禮斗法會的宗教商品化為廟宇的主要財源,廟方主事者會想辦法在合理的宗教儀式中要求信徒付費,其中像桃園真佛心宗的點燈儀式,廟方領袖設計「平安燈」、「延壽燈」、「藥師燈」、「消災燈」、「智慧燈」、「光明燈」、「元辰燈」、「財運燈」、「婚姻和合燈」及「冥福燈」等,每盞燈至少新台幣一千元整,信徒可以在此金額之上自由捐贈。
另外,獅山勸化堂的祭祖儀式,在每年的農曆10月15日水官誕辰舉行三天超渡法會,為信徒祖先單獨立祖先牌位超渡,每人收新台幣2,500元,信徒為祖先參加統一牌位,每人收新台幣1,000元。在正月15日為信徒點光明燈一年收新台幣500元。由於獅山勸化堂規模較大,設有靈骨塔及普天宮內的祖先牌位,廟方主事者從過去到現在皆訂定價格,讓信徒將其祖先骨灰與牌位送入塔中及宮中,而這項收入是該堂主要收入之一。
部分的宗教儀式如台北行天宮、松山慈惠堂的收驚,台中慈德慈惠堂、桃園真佛心宗的叩問儀式完全免費,廟宇經營者認為這些民間儀式純粹為信徒「濟世」,他們根據神的旨意服務信眾。信眾在接受廟宇的宗教服務後,反而會感念神的恩典,自由奉獻給廟宇,這也是廟宇香油錢的主要來源之一。
因此,無論是宗教儀式服務「商品化」或「去商品化」的活動,台灣廟宇的民間信仰儀式帶給信徒的宗教服務,都能獲得信徒心甘情願的「善款」,只要廟宇主事者認真經營傳統的宗教儀式,而這些儀式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其功能,經由儀式舉辦都可以轉化為廟宇豐沛的財務來源。
(二)女性主義的實踐,吸引女性投入民間信仰儀式中
扶鸞儀式中的女性效勞生逐漸嶄露頭角,禮斗法會女性誦經團隊的出現,及女性法師主持點燈儀式,這些現象說明了台灣地區女性參與民間信仰儀式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儀式中的角色扮演也越來越重要。
從過去「女性熱愛宗教,超過宗教喜歡女性」的命題來看台灣女性在民間信仰儀式的表現,似乎已經打破這項命題。因為女性已經在民間信仰廟宇中的宗教儀式,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機會,可以扮演法師、通靈者、收驚婆、鸞手、唱生、記錄生及誦經生的角色。女性和男性在宗教儀式的
「男女平權」地位,吸引了台灣地區的女性願意投入宗教活動。過去筆者曾經調查台灣地區鸞堂的信徒是否認同女性在扶鸞儀式扮演主要角色,打破傳統女性不得進入內殿的禁忌,得到鸞堂信眾的高度認同,而且他們認為這種女性地位在儀式中的提升,將有助於吸引女性進入廟宇服務,因為符合了現代社會中女性與男性平等的價值觀。
就「女性主義在宗教儀式中的認同程度,帶來吸引女性加入鸞堂服務」的命題來看,這項命題被證實存在,而且前者的陳述能夠解釋後者的陳述,高達29%的解釋能力。換言之,台灣地區兩性平權的女性主義主流價值,逐漸在宗教儀式中體現,而且女性在儀式中的能力展現,得到信眾的認同,也帶給廟宇新的信徒來源。
(三)擴張儀式功能,既滿足信徒需求,又贏得信徒對儀式認同
在中華玉線玄門真宗、台北覺修宮、淡水行忠宮、獅山勸化堂、台北慈祐宮、松山慈惠堂、台北指南宮、宜蘭協天廟等廟宇的禮斗法會調查發現,幾乎都有星斗崇拜轉化為「神斗」及「功能斗」崇拜的現象。信徒頗能接受廟中領袖擴張神斗及功能斗的安排,他們同意禮斗法會不再只是具有「延壽」的功能,將法會的功能提升到「萬能」。只要信徒處在現代社會中發生困境或問題,得以透過拜斗儀式來獲得滿足。廟方領袖都設計滿足信徒困境與問題的各種形式的「斗」,信徒在宗教儀式參與過程中,形同得到神的祝福,足以化解他們的困境,進而對儀式產生高度的認同。
從收驚儀式的功能擴張來看,又可發現信眾不一定生病或驚嚇才來收驚,過去的理論是人受到驚嚇時導致三魂七魄離開身體,此時需要法師用收驚儀式幫忙帶回受驚嚇者的三魂七魄。行天宮的收驚調查證實了傳統這項理論,不少來行天宮收驚的信眾,確實有這兩個類型的症狀。然而,被收驚的信眾也有相當多的心理狀態不屬於傳統的理論,他們希望經由收驚得到神的祝福;也有慕名而來收驚,根本沒有任何病狀;另外也發現有些信眾是常態性的來拜拜,順便收驚;甚至於把收驚視為抒解壓力的宗教儀式。
從禮斗與收驚儀式的功能擴張來看,應該可以建構「儀式擴張功能的結果,既滿足信徒的需求,又帶給信徒對該儀式的認同」這項理論,此命題說明了儀式的融合主義帶來儀式的良好效果。不只在禮斗儀式有此效果,在收驚儀式也得到了類似的發展,我們在各廟宇的禮斗法會及行天宮的收驚儀式調查,得到了這項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