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五冊《大道規範》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在於決定、創造、表達、體驗和實現自己真正是誰。為了這個目的,靈魂才進入身體,而身體才有了生命。相對世界所呈現的一切關係、事件只不過是提供給靈魂去實現這一目的的機會和工具而已。
然而,相對性的物質世界是絢麗多彩的,在凡塵中,很多人因受外境所惑而迷失了自己先天的本質。特別是現代社會,科技昌明,物質豐富,舒適方便的生活是前所未有。如果智慧不足,就會在不知覺中因貪求財富而造下無邊的罪孽,為自己招來惡果。
所以人類需要覺醒,確實有的人是非常清醒地、有意識地、帶著全然的覺察在創造人類福祉,改造生活品質,並在這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真正是誰。但絕大多數的人則是在夢遊,生活在無意識的幻覺中,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要明白眾生原居無極理天,為了要獲得各種體驗,而來到此相對世界。因此人類生活的目的並非僅是為生活而生活,而是在造福人類與萬物的過程中,憶起自己真正是誰,體驗自己真正是誰,在生活中展現本有的真如佛性,最終歸返于原來的降生處——無極仙鄉,這也是靈魂最渴望的偉大的回歸真理。
生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人生在世,所行所為,必要符合天地良心,造福眾生,如此才能造就自己,提升自己。
生命是一個創造、體驗並憶起自己真正是誰的過程。人生於世每一個環節都是經驗的累積,若能從往昔的錯誤經驗中吸取教訓,就能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轍!由溫故而知新中,改變過去不良的習氣與業因業果。由改正中得到人世的經驗組合,由經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從而破除無明,覺悟到自己真正是誰。否則若不能覺悟,必會受到無明的干擾,在無明與未知中而遭受困境厄殃磨身、磨心,並在無意識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行為,在輪迴的漩渦中打轉,難以得到進化和提升。
破無明,悟實相
人類的靈魂原本住在絕對華美壯麗的無極理天,然而由於沒有相反物的存在,它體驗不到自己的華美壯麗,所以來到此相對世界,借助於遺忘的幻覺來重新創造自己,體驗自己真正是誰。
這個重新憶起自己真正是誰的過程,就是破除無明的過程。人類自來到此相對世界後,就一直在對無明進行追索探究,通過經驗的累積,在自身的體悟中獲得智慧,從而破除無明,化除業障,覺悟到自己真正是誰。所以無明是一切智慧與經驗累積的轉化點,是從反面來成全眾生的覺悟。一切佛菩薩都是在相對世界中通過親身體驗應徵,在破除無明的過程中取得成就的,即由無無明中達至了悟宇宙實相的目的。
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實相。人類對無明的探究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人類的進化也是永無止境的。當人類一旦體驗到自己是在最完美的榮耀裡的那一刻,就又會想像出一個更大的榮耀去完成。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創造、體驗、憶起自己真正是誰的過程,這稱作悟道。
自利利他
人生目的乃在行菩薩道,必須“上求智慧”才能“下化眾生”。如此先自利後,才有豐富的資糧去利他。即自己先具足豐富的資糧與經驗,有智慧改變固化的思想觀念,轉化自己不良的習氣,如此自利之後,才有能力去利益他人。
自己自足了,欲下化眾生就必較容易,否則自己都無明、無經驗,那能還有智慧來下化眾生。只有具備豐富的資糧與經驗,才能有下化利他的動作。
下化利他,還必須要用“熱心、信心、耐心”。若無熱心必難以成就持續的努力;若無信心,則在受排斥之時,難有資糧來引渡。如何增加信心?就是要多勤學真理,要博學多聞!但若無耐心,亦無法引渡眾生,有時在成全眾生,教化眾生時,耐心往往比信心,熱心更有用處。
天地人皆在引渡眾生中彰顯佛性,從而成就蓮花佛國〈果〉的位階。
犧牲奉獻
眾生自己先要具備富足的資糧,才有能力再造福他人。然而若自己具足了豐富的資糧後,不去利益他人,就是自私的行為,為天地所不容。
人間有愛、天地有情。《道德經》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人來自於天地間,在具足了豐富的資糧後,應學習天地的大愛精神,將愛散播於人世間。否則只為自己的生存,而不管萬物眾生,就欠缺了仁慈與德性。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不應無故戕害其它動植物!要能與萬物共同一體而護佑之,才能長享福澤於人世間。
人間有愛、天地有情。《道德經》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人來自於天地間,在具足了豐富的資糧後,應學習天地的大愛精神,將愛散播於人世間。否則只為自己的生存,而不管萬物眾生,不去利益他人,甚至無故戕害其它動植物,就欠缺了仁慈與德性,是自私的行為,為天地所不容。
人作為萬物之靈長,要能與萬物共同一體而護佑之,才能長享福澤於人世間。
舍己成人
在人世間,人必要有飲食才能生存,也才有一切事務鏈的開始。上天把營養豐富的五穀雜糧及蔬菜水果賜給人類食用,人類在享用這些食物時,是否心存感激?是否想到萬物亦是在舍己而成全人類的生生不息!
不要認為萬物舍己而成全人類之生存是理所當然的,若不是上天慈悲,讓這些五穀菜蔬能被人類吞食、消化、吸收,人類如何能養身潤體?因此要心存感恩,感恩天地造化,日月普照,生長萬物,感恩萬物舍己的精神。
萬物舍己而成全了人類的生存,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更應了知該如何舍己而成全大眾,如何舍小我而成全大我,如何舍己之福餘而澤潤蒼生。能舍即能得〈德〉,能舍即減輕了凡塵重量的負荷,因而就能使人生變得輕鬆愉快。可惜人類自入於凡塵之後,就迷失了自己的先天本性,凡事皆以小我為中心,不能舍己而成全眾生,不能拋除凡塵的一切掛礙,甚至為了一己私利,無故戕害其它動植物,如此也就使得人生之路充滿障礙,時常生活在困頓之中。所以必要通過宗教的啟迪教化,讓眾生憶起自己真正是誰,從而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一如 2010.12.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