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書繳旨前,擺香案(感謝天地.感謝神明)
無極文殊菩薩100年7月16日 辛卯年6月16日(六)
一、一世姻緣盡了就無法再續前緣嗎?一世為人的因果功德之外,所有酸甜苦辣、愛恨情仇都是泡影嗎?
答:並非一世姻緣盡了就沒有,而是觀每一位的前世因緣是如何,按照一般來講,都會有三次的姻緣,前一個消逝後,才會起了第二次的姻緣啟動,所以鼓勵汝放下心,勇敢去開發第二個姻緣,也必要經常迴向給自己,才有良善的好姻緣,這是千真萬確的,不必掛記過去的一切,也不可劈腿,那是會讓自己增加很多的痛苦與折磨,若能好好用心經營下一次的良善因緣,相信幸福必會跟隨在身邊,祝福汝唷!
二、目前的婚姻,遭到家裡父母極大的反對,我覺得很痛苦,過年只能陪著現在的妻子,很想念父母親,覺得自己很不孝,應該怎麼做才好?這段緣分是我該經歷的嗎?
答:汝遇到的姻緣,其實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學識也不成困擾,不要以為這就是前世註定,今生必須去經歷的一切,汝已經和人家在一起了,雖然不被家人認同,但汝能不負責任嗎?不論前世因果如何,當下是汝自己挑選的,就用心去經營這段婚姻,才是正確的,若覺得很痛苦,就用當時的堅定毅力,來化轉目前的情況吧!好好經營這一份情感,用心善待汝的妻子,這樣才是圓滿又幸福!對父母親盡量做到孝順,當下也只能這樣而已,好好努力唷!一切的問題都可以化解的。
三、「唯心所現」與「唯心所識」有何不同?
答:唯心所現是早已存在的名相,由人的分判明白,唯心所識是自己了解的過程,也以存在名相作分別,但這兩者的分差相當大。
四、「主掌」與「主宰」有何不同?
答:主掌與主宰,都是有主導的能力,主宰是全力下化,主掌則必要有其他來會同,才可以有此能力。
答:法義辨正是由知識的了別中,來明晰其作意是如何,自讚毀他是標榜自己長處,而詆毀他人的優點殊勝,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含意。法義辨正不是垢穢思想,而是站在自己的觀點,對其他有不同的看法,屬於比較客觀的作為,若沒有法義辨正,又如何彰顯各個宗教的殊勝與不同?
六、對於「心、念、意、識」有另一層體會,請恩師指點對否?心本不動,是念動,心如海,念如浪,心與念的關係非一非異。
答:此體會甚佳,心念起動,宛如海浪一樣,心如海,念如浪,這兩者也只是起動而已,但觸緣媒介又如何相互攀緣?非一非異就是息息相關的本質,每一個起心動念皆是如此,才會有入意藏識的儲存。
七、意是意根,末那識作主,決定我執的體性,又云我執識,識是藏識,非識蘊,因為第八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染淨種子的特性,猶如倉庫的儲存作用一樣。
答:意為知識的了別,意起萬法,就是把過去所累積的經驗拉出來,加入於當下的事物中,而有了意起萬法的存在,而決定我執的分別。識為經驗儲存的倉庫,可言藏識,非識蘊,因為有了薰習作用,才會有識蘊,第八阿賴耶識當中的一切也是如此,若無識蘊,又如何有薰習可言?此為一切的根性基本,就是毘羅性海的儲存。
八、意識,以意根為根,故云「意法為緣生」,意識有分析、思惟、分別的功能,為識蘊所攝。
答:意識為根,是以人的作意而區別,若沒有人的作意,又如何有意識的型態作為?所以意法為緣生的基本,必然有所攝受,方能有分判的功能,對萬法進入於意根,才可能有分判的明辨作用。
九、起心動念、入意藏識,是一連串的動作,八識心王和合,運轉成一切法之別釋。
答:起心動念、入意藏識,是連續的作用,在剎那之間呈現一切的含因、觸緣、成果、償報,這都要經過八識心王的統合,將這些作連貫,宛如開車一樣,遇到危險時,都在一剎那的反應動作。唯心所識的起現,就必要明白,這些連貫動作的作意是如何。為何有作意?就是前次經驗的累積,當下再應用,人類眾生都是如此,反應了含因、觸緣、成果、償報的分別性,有時會拖延一段很長的時間,再分判未來結果是如何,必要讓自己有確實的受益,不然一世人在經典中打轉,只是明白經典字義,但不能活用,是很難讓自己有實際的提升。人生一世,有緣能遇佛出世是多麼幸福,這不是一般者可以體會,不必執著在經典的名相與字義,能活用經典就可以受益,不能活用,也只是下一次再來輪迴,這是相當無可奈何的!
人生作意何時起 當下意識的根基
活用經典明了義 就可超越於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