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有情 第八回 精益求精」 閱後心得整理)
所有的生存,都是修行。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不停的記取教訓,予以「修」整再「行」動,經次次、回回的改造,以達安適的生活。
既然大家都在修行,為何還要立個宗教的名相,來謂之修行呢?宗教好像把修行的美名取走了,讓他人覺得不舒服了,甚而自然產生排斥心理。
其實,宗教和心理學是一樣的,都是在追求心靈的成長,以化除生活中的無明,解決生活中的困境。只是每人所能接受的名相不同罷了,兩者都是注重驗證的,是可重複應證的科學方法。然而宗教在傳承的過程中,常由於人們依賴於感應,忽略了自身體驗與成長的機會,而無法自在了。因此,若能視宗教為有系統、有效率的心靈成長課程,不受限於往昔對宗教的固化觀念,而能一探根本究竟,將會發現,眼前的大道系列叢書,會是我們日常活中的老師與朋友。從而發現道場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而打開宗教的藩籬,讓生存、生活與修持融合為一。
所有的生存,都是修行。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不停的記取教訓,予以「修」整再「行」動,經次次、回回的改造,以達安適的生活。
既然大家都在修行,為何還要立個宗教的名相,來謂之修行呢?宗教好像把修行的美名取走了,讓他人覺得不舒服了,甚而自然產生排斥心理。
其實,宗教和心理學是一樣的,都是在追求心靈的成長,以化除生活中的無明,解決生活中的困境。只是每人所能接受的名相不同罷了,兩者都是注重驗證的,是可重複應證的科學方法。然而宗教在傳承的過程中,常由於人們依賴於感應,忽略了自身體驗與成長的機會,而無法自在了。因此,若能視宗教為有系統、有效率的心靈成長課程,不受限於往昔對宗教的固化觀念,而能一探根本究竟,將會發現,眼前的大道系列叢書,會是我們日常活中的老師與朋友。從而發現道場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而打開宗教的藩籬,讓生存、生活與修持融合為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