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賢,大家好!
後學自2008年開始學習大道系列叢書,從中挖取到不少寶藏,很是歡喜。現把從大道系列叢書第一冊《大道心燈》中挖出的寶藏及自己的感悟與各位前賢分享。望能得到各位前賢的指教。
後學 黃文鶯 2011.8.17
大道心燈感
修心悟心
修道修心,心為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然而什麼才是我們的真心本心呢?五祖弘忍大師曾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六識,但這個識心並不是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本心是那個讓我們能看、能聽、能聞、能說、能行走、能思考的靈明妙覺之心。世人大多忙於追求外在的物質利益,錯把虛幻的識心當作是自己的本心,而把自己真正的本心給迷失了,所以生生世世就在六道中輪回,不能跳出三界。
心乃一身之主,心一動念就生。修心就是要念念不離本心,守一不移。孟子曰“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 修心之關鍵就在於把心放出去後,還能收回來,如六祖所說的那樣使其“在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做到事來則應,事去則放,不會把心念滯留在一事一物上。《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說的就是修心、煉心之功夫。
人之心念最易受外緣影響,千變萬化,霎那間,能穿山越海,攀緣於十萬八千里之外,可謂不可思議。如何能將此心猿栓定,使其乖順、馴服,除了要有禪定之功,還必須徹悟此心之功用。
悟心之功夫,就在於起心動念時就能將源頭把握住,沒有分別心,沒有對待心。若人能時時回心反照,把握心源(猿),不生分別、對待,在心性中求取覺性,就必能將心性中之佛性燈光點燃, 從而能徹見本來面目,了悟人生目的。
物境與心境
人生常隨物欲而在苦海中奔波逐流,不知了悟蘇醒,心向外馳,無法把定,為求私利,不擇手段,甘做欲望奴隸,因而時常遭受苦難,被物境所轉,為物境所役,使身心不得安寧。
要了知,人生的目的並不是汲汲於謀取一個生活,而是在創造生活的過程中,把自己最完美的佛性彰顯出來,體驗自己真正是誰。人的自性具足一切,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人的自性所變現,每樣東西一開始都是先以一個想法而存在。人若不能醒悟萬法皆空,萬法唯心的真理,就無法避免人生的痛苦。
想要改變不良的環境,就得先承認外在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所創造的,然後思維一個新的想法,把握好念頭,控制住意念,有意識地創造自己想要的心境,讓物境隨著自己的心境來轉,而不是讓心境跟著物境來轉,如此自然就不會受物境所擾,一切事務都能迎刃而解。
物境來臨必以心境去面對,重要的是要做心的主人,不要于境上生心,而要如《金剛經》所說的那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明白,一切物境都是唯心所造、隨緣促成。人生一切事務僅是借看借用,是幫你體驗你真正是誰的工具,沒一樣是屬於你的,沒一樣是能長久保存的。無常來時,除了你已造下的善業與惡業,你什麼都帶不走。
物境與心境兩者息息相關,人若能看得開、放得下、悟得透,一切紛爭與困厄,即能消除。
在這種教育的薰陶下,世人皆盲(忙)於自己利益,忙於個人前(錢)途,不思如何利益眾生,將道德風俗重振。由於利令智昏,致使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時常猜忌與疑心,稍一不慎即會為各自的利益而發生爭執,互相殘害。
所以教化眾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於心性中去提升自己,如何在“利”之前,亦能想到“理”,如何利益自己,亦能利於大眾及國家社稷,乃是現代教育所必須的很重要一課。
要使眾生明瞭,世界本是一合相,萬物與我為一體,所以不要以為僅自己好就可以了,只有大家都好,整個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個人也才能真正從中得到利益。
一如 2010.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