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粗心」:做事「粗心」大意,容易出紕漏,「粗心」待人,雖非「存心」故意,若因而令人不高興或感到難堪,對人仍有失尊重,您的「粗心」倘若人家不諒解,或誤會殊深時,恐怕把人都得罪光了。
42.「信心」:先建立自己的「信心」,較能按部班的達成工作的目標,倘若自己都沒「信心」把事情做好,別人更難相信你的工作能力,然而也別因「信心」十足而過份自信及自滿,有朝一日突變為「自負」的我行我素,或特立獨行,終將自陷因境,自討苦吃。
43.「無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意味著談吐間,一句稀鬆平當的話語,或許會引發一場不小的風波。所謂「禍從口出」,吾人誠宜謹言慎行,俾免招惹「無所用心」,甚或心不在焉,必然一事無成,甚至頻頻出錯,倘若確己費盡心力,且「全心」全力的處理,仍發生「無心」的疏失時,宜以勉勵替代責備,藉以減少心理壓力,而免由「無心」陷入「灰心」或「傷心」。
44.「虛心」:古諺:「滿招損,謙受益」,即在警惕吾人,自滿易惹禍上身,處處謙虛可受益無窮,凡事若能「虛心」處理,事事必能避免差錯,能時時「虛心」待人,必可獲得他人的敬重,惟切勿「心虛處事」,更別「心虛待人」,免得一旦露出馬腳,必難以做事,也難以做人。
45.「耐心」:處理事情難免會碰到周折,或不盡如意的困擾,因之,必須要有「耐心」,漸次尋求破解之道,同樣的,與人相處不是短時間即能彼此「知心」,瞬間即成為莫逆之交,亦須假以時日,「耐心」的以誠相待。
46.「開心」:能時時「開心」及處處「開心」的人,必定是天下最樂及最有福氣的人,彌勒佛那種「開心」的笑容,絕非故作姿態,凡人能做到的幾稀?要能自擁「開心」,必須清除煩惱,先求心靜,看得開,免與人計較,倘若遇事「煩心」、「擔心」、「操心」、「憂心」,必定心緒雜亂難安,與人相處又「多心」、「疑心」、「留心」、「小心」、「當心」,亦必自陷苦惱,那能「開心」,惟切記勿拿別人窮「開心」,以免惹禍上身或自討沒趣。
47.「小心」:有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意即處事必須盡忠職守,「小心」翼翼,避免發生疏失。與人相處何嘗不須處處「小心」,倘若「粗心」大意,引起爭執或誤會,甚至鬧到反目成仇時,恐怕再「小心」,也不容易重拾友情。
48.「修心」:佛說:「凡人必須修心,修善心、修好心」,因「修心」而向善學好,社會上或群體裏,必能大事減少禍諯及亂源,消弭殘暴及打殺,有云:「修心養性」,修得「好心」、「善心」,多做好事、善事,必得好報、善報。
49.「當心」:俗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相處固不需「多心」、「疑心」,可坦然待之,但難免碰到一些非常人,總會與一般人不盡相同,明爭暗鬥也好,笑裏藏刀也好,所謂「明槍可避,暗箭難防」,必要時還是「當心」點兒吧!此外,常會聽到的,例如:「當心」受騙上當,「當心」誤入陷阱,「當心」被人算計,「當心」錯過時機,要「當心」的還不少耶!
50.「留心」:由於經常接觸不同的人,隨時要處理各種事務,得時時「留心」,處處「留心」,以避免與人發生不必要的爭執,及防止處理事務發生錯失,然而別因過份「留心」,而致「多心」、「疑心」,甚或衍生為神經質,但願有多一份的「留心」,可化解彼此間的猜疑,並免再事事「擔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